城市街景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,就在于她那令人着迷的“烟火气”。
而招牌就是城市街道烟火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区隔不同街道,不同城市的重要标志,彰显着商业繁荣的程度。

作为城市的脸面,门头招牌的安全、美观和规范不仅影响市容市貌,也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。
但是很显然,不少的城市管理者错误地理解了规范,高估了暴力美学在市容管理中的作用,才一次又一次整出了统一店招的闹剧。

店招,城市繁荣的标志
城市是“城”与“市”的结合,“市”者,交易也,商业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发达的象征。
所以,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,从商铺招牌就可见一斑。
上海是我国最早引进霓虹灯做户外招牌的城市,远在1927年,湖北路上的“中央大旅社”就挂出了在夜空中熠熠生辉的中英文霓虹灯店招。
从此,十里洋场,灯影霓虹,成就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夜上海。

改革开放之后,霓虹招牌更是在上海遍地闪烁。
1987年,南京路专门规划开辟霓虹灯一条街;到1995年,南京路上荟萃了各种霓虹灯广告和店招近200幅,其中上海时装公司安装霓虹灯18幅,超过沿街可覆盖招牌面积的30%。
在色彩斑澜的霓虹招牌和各式店招的装点下,上海的夜空灿烂辉煌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不夜城”。

广告知识网摄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
其他城市的发展历程莫不与此类似,商业街区、街道店铺,形形色色的招牌,见证了城市的繁荣,也塑造了城市的性格。
店招行业标准,刻不容缓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我国的招牌相关行业产值已超500亿元,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店招年产值都接近100亿元,全国招牌相关行业从业人数达到200万。
从制作工艺来看,我国的招牌生产能力已经超越了日本、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,工厂规模也远超美国、欧洲。

但是,我国在招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、行业企业的指导和规范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,招牌从设计、制作到安装、售后,都缺乏高标准、系统性的配套服务。
事实上,西方国家已在相关院校中开设招牌课程,针对性讲授招牌的设置规范、设计理论、观念技巧及具体方法论的应用,与广告、建筑、景观等课程并列,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城市空间设计知识体系。

而我国目前既没有对此做深入研究,也没有系统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。
这就导致了招牌行业不规范、不健康的发展现状,也给城市的市容市貌管理带来了难题。
以上海为例,2018年,全市共发现2.7万块广告招牌存在安全隐患,其中2.1万块已拆除,其余6000块需做加固处理。

大小、颜色、风格、字体都一模一样的统一招牌,当然是城市管理者的懒政行为,实不可取,但招牌的安全性、美观性和规范性,甚至包括重量、体积、面积、材质、结构等方面都亟需行业标准,这是招牌行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
破局,城市店招新希望
可喜的是,政府重视,社会关注,行业努力,有心人一直在行动,城市店招破局有望。
上海的南昌路位于环复兴公园板块,是一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街,文化底蕴深厚,尤其是从陕西南路至重庆路的黄埔路段,更是整个南昌路里头烟火味最重、人情味最浓、商贸感最强的一段。

2017年成立的环复-南昌路跨界自治会将商铺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,目前,他们制定了《南昌路店招店牌导则(初稿)》,从店招的空间使用、文字、灯饰、色彩、材质、指导及制作等方面给予规范和专业引导。
这份导则的核心理念是协调性、多样性和整体性。
协调性是指店招店牌与南昌路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相协调;多样性指的是保护南昌路多元主体的合理诉求,保护街道的场所多样性;整体性则是要求维护南昌路沿街整体风貌的和谐性,保障街道整体视觉效果的有效性。

导则还提出了很多专业的指导意见,比如店招的色彩在搭配的过程中,应尽量避免没有色彩倾向的中灰色搭配,容易显得脏旧,缺乏活力;同色相对比色搭配时,应尽量避免同时出现两个或以上不同色系高饱和搭配等等。

《南昌路店招店牌导则》的色彩指南和搭配示例
应该说,这样的指导原则完全符合店招的个性化要求,保证了招牌制作的较高水准,也是对南昌路百年风貌的保护。
据了解,这份导则还将邀请广告公司和店铺商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,最终达成共识。
当然,从职责与专业的角度来说,关于城市店招在规范、技术、人才、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和指导,更应该由行业协会、行业企业来进行主导,这才是招牌行业破局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中国招牌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城市店招能否继往开来,招牌行业任重道远!
• end •